在这个广域网中,我们所有人都一定会看到3个Logo:测试你网速的蓝色熊掌,令你绝望的加载圆圈,还有“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?”的404页面。前两个好歹还能让你看点东西,而最后一个则是最糟糕的用户体验——除了告诉你打不开网页就似乎真的什么也没有了,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过这个404是怎么产生的,除了404还有什么?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那些状态码。
404和HTTP状态码
上面所说的404其实是一种标准的HTTP返回代码,官方名称是HTTP状态码(HTTP Status Code),用于表示网页服务器HTTP的响应状态。但似乎一般人都不会仔细研究这些HTTP状态码和这些状态码对开发人员的影响。也许,一个开发人员就算不知道这些状态码也能开发出一个网站,但如果企业要开发一个大型网站,在某些时候需要微调或系统整合需要到更底层的网络工作时,就有可能遇到瓶颈,特别是在出错时更加明显。对于状态码的分类有三个层级,就好像404那样用3三个数字表示,分为大类,中类和小类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IIS(Internet信息服务)中还有不少微软制定的扩充状态码,格式类似404.1这样,能更深层次的让开发者清楚出错原因。
在进行请求的时候,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服务器最后返回来的状态码,比如出错的404和成功的200,但是实际上在请求的过程中,会有很多的状态码在快速变化,除非是类似打断点的操作,一步操作停一下,否则是不能看出这些状态码是怎么变化的,这就导致在服务器响应过程中有很多状态码我们都看不到。
审查元素可以看到各个请求最终的状态码
首先,我们要知道几乎所有的HTTP状态码都被分成了五大类:
就拿404举个例子,作为最出名的状态码,我们想来详细解释下404这三个数字的含义:第一个4表示客户端出错,第二个0表示请求者把网址打错了,最后的4表示4开头的错误状态码中排第四。